第二章 九千九百岁(1 / 2)

明朝的覆灭 京西道士 1030 字 4个月前

崇祯皇帝坐北京,好像掉进无底坑。

天灾人祸不间断,内忧外患两夹攻。

国库穷的底朝上,又缺忠臣又少兵。

千疮百孔烂朝廷,神仙伸手也无能。

这首诗是中国著名评书演员单田芳先生的作品,评书《李自成》的开篇的定场诗。

这首诗中将崇祯面对的问题清清楚楚的展示了出来。评书的名字“李自成”也会是他面对的问题,不过是在后几年。

眼下,就在紫禁城皇宫之中,有一个更危险的人物,他(用这个字似乎不太合适)就在崇祯的身边。司礼监秉笔太监,人称九千九百岁——魏忠贤。

咱们这本书是从崇祯开始写起的,有些事儿得往回倒。

魏忠贤何许人也呢。这要从崇祯的哥哥朱由检说起,七年前他登基那会儿,东林党势力很大。

按照官方的说明,东林党是晚明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阶级政治集团。说白了就是一个文臣团伙。

在朱由检那个年代,东林党势力很大,斗垮了浙楚齐党(另一个文臣团伙)。于是乎,东林党几乎占据了内阁所有重要的岗位,到处都是他们的人。

曹雪芹有一首好了歌,其中一句是“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边东林党正风风火火着呢,又出来了一股势力。这股势力叫“阉党”,老大就是魏忠贤。是后世公认的“明朝头号大太监”。

魏忠贤既不“忠”,也不“贤”。他作为阉党的首领,仗着权力滔天大肆的残害东林党等有良心的官员,将已经病入膏肓的大明又一步的推入那万劫不复的深渊当中。

魏忠贤为什么能够权倾朝野,被人称为九千九百岁呢?魏忠贤,北直隶肃宁人。他原本是一个混迹在市井当中的地痞无赖,而且特别好赌,后来卖掉了女儿,还让妻子改嫁,自己净身去做太监。

明朝皇宫里的太监一抓一大把,在这么多人里面出人头地得靠什么,魏忠贤给出了一个非常好的答案:看运气。

魏忠贤进宫后不久,就给自己找了份工作——传膳。就是端盘子的服务员。但是端盘子啥的看起来没什么,关键是给谁端盘子。

他是给当的皇长孙朱由校的生母端盘子,这朱由检就是未来的天启皇帝。

朱由检的父亲朱常洛,不招爷爷万历的待见,连带着皇长孙朱由校也备受冷落。在他生母去世后,他的处境更加惨淡。

在幼小的朱由校心中,只有两个人给予了自己家人般的温暖。一个是魏忠贤,另一个是乳母客氏,这俩人都不是什么好人。

后来在1620年,万历驾崩,几乎没多长时间,朱常洛也驾崩了…

于是,时年15岁的朱由校登基了。

魏忠贤和客氏也跟着飞黄腾达,天启刚登基,就封赏了他们的家人。还破格将魏忠贤提拔进入司礼监。

司礼监是个什么机构,它是明朝太监二十四衙门之首,主要协助皇帝处理奏章。

前文捎带提过朱由校很喜欢木工,正好魏忠贤有两大绝技,一个是投其所好,这算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技能了,无论身居何职,只要在神州大地就可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

另一个是哭,日后会让读者见识到的。

魏忠贤投其所好,自然是知道天启喜欢什么,喜欢木工是吧,得嘞。

他和客氏就趁着皇帝做木工时询问政治,一心不能二用,更何况是个大国工匠朱由检呢。

他做的建筑不能有任何偏差,这方面他对自己的要求还算严格。所以每当魏忠贤问的时候,他就让魏忠贤自己看着办。

什么叫自己看着办,在魏忠贤这里就是想咋办就咋办。

这里的魏忠贤采用了一种高明的投其所好的方法,一般的低级投其所好就是打听好领导的喜好,然后一掷千金去满足领导。

但是身为日后的九千岁,魏忠贤打听完皇上的喜好,特别是这种痴迷型喜好的。不用花钱,只要在他耳边说正事儿就行。

但是魏忠贤的运气是很好的,要用他这套投其所好2.0需要满足两个条件。

第一是你的是的上司确实是个庸人,连正事儿都比不上他手头的活儿。

第二是你的上司足够信任你,你想想你天天在他干自己喜欢的事儿的时候唠叨,他能不烦你,直接一张飞机票就给你开除了。

所以说满足以上两点才能确保这个方法万无一失,坏就坏在天启皇帝是个楷模,他以上两点都非常满足。

自此以后,魏忠贤独揽大权,真正意义上的成为了九千岁,什么事儿都得听他的。朝廷上逐渐有了这么一句话——人人皆知九千岁,而不知有皇帝。

权力大了,就会生恶。

魏忠贤的亲族同党,各个加官进爵,平步青云。

更有一些谄媚之人,溜须拍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