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5章:逐粮天子,金屋藏娇(1 / 2)

碑文一事确定之后,备葬工作也到了最后阶段。

因为乾陵临近长安,君臣们早已议定,趁此送葬机会,一举迁都长安。

虽然韦后喜欢洛阳,不大愿意迁回长安,可涉及国本之事,也不能凭她一人喜好。

所谓新朝新气象,如今李唐复兴,还待在武周的东都洛阳,实在有些不成体统。

纵使百官、旗帜、服色、文字等都恢复了唐时旧制,但洛阳城和紫微宫里,依旧带着武周帝国难以磨灭的痕迹。

别的不说,端门外那高耸入云的武周颂德天枢,上面还刻着一个个鲜活的名字……

还有紫微宫里巍峨壮阔的明堂,昔日武瞾在此布政垂惠、号令天下的身影似乎历历在目。

这些无一不是武周帝国的影子……

长安才是大唐国都,作为关陇世家的聚集地,对李唐皇室有重大意义。

如今武瞾已逝,新皇和百官自然没有理由再留在洛阳。

还好,几年前武瞾曾迁回过长安,沿途行宫、宫室等已有所安排,如今也算轻车熟路。

所以,此番送葬队伍浩荡,皇室成员悉数前往,文武百官几乎全部跟随。

不过,洛阳城里还是要留下一部分官员和宫女驻守,以备不时之需。

毕竟,这东都洛阳城,他们早晚还要有回来的时候。

要知道,长安城虽然繁华富庶,却因为人口过剧增,粮食需求过大,缺粮危机也越来越严重。

这些年,缺粮成了长安人摆脱不了的噩梦。

哪怕是在丰年,关中自产的粮食,也只能勉强维持朝廷运转,很难有盈余。

而一旦遇到天灾,长安就会有断粮的风险。

此时,无论是发放储备粮还是外地调粮,都不足以解决问题。

因为长安所处的关中地区,南面秦岭、东据崤山,号称“四塞之国”,有地形险峻、易守难攻的优势,但这山川之险也意味着交通不便。

荒年之时,想要从各处调粮就耗费巨大,得不偿失,只能另辟蹊径。

早在隋文帝时,遭遇关中饥荒,他暂时迁都洛阳,开了隋唐两代君主“就食”洛阳的先河。

之后,隋炀帝营建洛阳为东都,从此凡遇灾荒之年,皇帝和他庞大的官僚集团就会因为缺粮,暂时迁都洛阳,就食东都。

这物阜粮丰的洛阳,也就成了朝廷的逐粮之地。

太宗李世民曾两次“就食”东都,高宗李治曾七次“就食”东都……

到了武瞾当权,则直接定都洛阳,免于频繁奔波。

这两年关中地区风调雨顺,岁稔年丰,朝廷才有条件迁回长安。不过百官心里也清楚,他们早晚还有回来的时候。

所以,洛阳城还要留下一些官员驻守,而紫微宫和上阳宫自然也要留下宫女打理。

别人都还好说,关于武牡丹的去处,众人又有了争执。

依照韦后和李裹儿的意见,武牡丹应该先去送葬,然后守陵,这才是她这个罪臣之女最后的归宿。

对此,相王自然是不同意的。

可是他也清楚,纵使他不让牡丹送葬守陵,只要牡丹此番跟着去了长安,李裹儿早晚都不会放过他的。

眼下来看,留在洛阳,是对牡丹最好的安排。

所以,他以武牡丹身体虚弱,无法长途跋涉为由,要将她暂时留在洛阳,看守上阳宫。

一时间,韦后和相王争执不下。

“相王,武牡丹是上皇的御前侍女,如今送葬守陵乃理所应当,您一再阻拦,是否过于偏私?”

一听母后向相王发难,李裹儿立马帮腔,煽风点火。

“就是,如今宫里宫外流言纷纷,叔父贵为安国相王,是不是应该顾忌一下皇室的颜面?不该为一个罪臣之女乱了纲常。”

李裹儿目无尊长,阴阳怪气,众人自然明白她的意思。

——

这些日子,随着牡丹的起死回生,关于她的流言也有了新鲜的版本。

纵使李旦三令五申,严控出入,但各种流言蜚语却如藤蔓一般,在洛阳城各个角落里悄无声息的疯狂滋长……

这其中,最为香艳的版本就是关于武牡丹的爱情。

前有临淄王休妻再娶,后有安国相王金屋藏娇——牡丹和相王父子的关系,再度被人津津乐道。

对此,李旦原本懒得理会,不成想今日倒被韦后母女拿来大做文章。

眼看相王的脸色越来越难看,皇帝李显坐不住了。

因为早在相王将牡丹接出上阳宫治病的时候,他就答应过李旦,武牡丹此后就是相王府的人了。

没想到武牡丹竟然真能死里逃生,也是天意如此。

眼下再为此事争执,实在没有必要。

所以,皇帝李显终于发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