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杨总可能不小心忘打小数点了(1 / 4)

杨若谦把手中的资料还回去,点头道:“我看了你们的过往表现,相信你们可以把电影拍的很好。”

“对赌协议就不用了,集团不加入你们的董事会,不干涉你们的一切决定,怎么拍电影,请什么演员,通过什么渠道发行,你们自己决定。”

“如果需要集团帮助,直接联系运营部门的电话。”

有不少原本经营不错的公司,就是因为被收购之后集团派的人胡搞乱搞,总是想彰显一下存在感,导致优势尽丧,最终赔本。

比如有一个叫塔阅的站,它曾经以付费精品订阅制在起点和炉子两个老牌订阅制站中杀出一条血路,成为非常赚钱的阅读app之一。

可惜在被收购之后,他们被强行转行做了免费阅读,结果根本吃不开,大部分免费流量都被西红柿阅读夺走。

曾经风光无两,现在却几乎一蹶不振。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但大部分情况下,只要是被收购之后新官上任三把火,结局都不会很好。

以盈利模式思考问题,杨若谦就不能过多插手。

听见杨若谦是这么个态度,蔡猛眼神一下亮了——从这语气来看,岿光集团是打算当甩手掌柜啊?

只收购股份,不参与管理。

这样的投资者正是他们最需要的!

“杨总,您实在太有诚意了……要不这样,我们把《泰坦尼克号2》的拍摄企划拿给您看一下,您看过之后再决定?”蔡猛想了想,又问道。

杨若谦当即回绝:“不用了,我说不管就是不管。说一下新电影的具体事宜吧,你们需要我们这边提供什么帮助吗?比如发行方面的资源?”

之前避难所公司拍摄的电影都是小制作,大部分是网络发行,院线发行的机会很少。

所以他们未必有岿光集团那么好的发行资源。

蔡猛摇了摇头:“杨总,您放心,发行的事情我们可以自己搞定的!”

杨若谦又点了点头:“演员呢?你们主演找好了吗?”

“都找好了,您就放心等好消息吧。”蔡猛自信满满的说道。

什么都做好了……

这就是一个盈利公司该有的样子。

“好,那我就静候你们的好消息。”

关键几个问题问完之后,杨若谦终于放心,给公司的法务部门打了个电话就和邵一奇坐车离开了避难所公司。

把大金主送离,蔡猛连忙跑到会议室,把公司的几个高管兼编剧导演全部叫了过来。

虽说之前他们就已经开过会,进行了收购事宜的具体商讨,但是现在终于尘埃落定,有的东西该说还是得说的。

“收购的事情已经谈妥了,那边完全答应了我们的条件。”蔡猛轻咳一声,“毕竟是我们

“不过大家还是不能太放松,别让人家看扁了我们。”

公司另一位股东点了点头,她曾经被月府旗下的电影制作公司扫地出门,深感怀才不遇的她一气之下就和蔡猛一起投资了避难所公司。

“行,那我们再来复盘一下转型计划。”这女人点了点头,“你们看看哪些措辞还需要改的。”

虽说转型计划在场的所有人都已经烂熟于心了,不过这次突然来了个投资人,说什么也得把文案做得漂亮些。

比如“山寨”的措辞就可以改成“借鉴”,“借鉴”又能改成“微创新”。

所以山寨就可以改成为创新。

毕竟山寨这两个字实在太难听了,为了给大老板一个好印象,稍稍更改一下措辞,意思不变,但听起来却舒服很多。

蔡猛点了点头,让她接着往下说去。

“通过市场调研我们发现,每当有大片即将上映,相似题材的电影需求就会大幅上涨,哪怕是一些非常粗制滥造的电影也同样如此。”

“所以,我们在想,是不是可以通过在电影名字上进行借……进行微创新,从而蹭到大片的热度,降低宣发费用?”

“比如《泰坦尼克号》热度大火,我们就拍《泰坦尼克号2》;别人拍《雷神索尔》,我们就拍《雷人索尔》……”

“但是在电影制作方面,我们选择最大程度的压缩成本。无论是特效还是演员,我们都选最便宜的。每部电影的成本,尽量控制在50万元以内。”

“然后和这些大片们同期上映,甚至比它们还提前上映……毕竟这些电影的宣发和上映之间存在一段不短的时间,只要我们卡好这个时间点,想完成微创新比原创更早上映的壮举还是不难的。”

“这样一来,这些大片铺天盖地的宣传,也等于在帮我们宣传。由于我们电影制作成本极低,所以只要能接住一点点漏过来的流量,就能实现盈利目标。”

说完,女人把手上的资料放下,示意她说完了。

没错,这就是避难所公司的转型计划——蹭大片的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