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章 策论(2 / 3)

举汉 反听 2065 字 10个月前

再看其观点,他认为汉室之所以衰败至此,昏聩无能的君主当负首要责任,其言辞激烈地道:“后嗣之愚主,长于深宫之中,养于妇人之手,其信任亲爱者,尽佞谄容说之人;宠贵隆丰者,皆后妃姬妾之家……委任宦孽,禁锢忠良,荒废庶政,贩爵鬻官,使天下无不厌汉……”

虽未指名道姓,然而任谁都能看出,他说的是桓、灵二帝。

接着崔钧又对外戚、宦官发起了猛烈的抨击,称:“前朝因外戚失祚,本朝因阉宦倾颓。”

正是因为外戚、宦官长期把持朝政,祸乱朝纲,令贤达退守穷处,忠良摈于下位,远近失望,遂致奸雄蜂起,天下大乱……

在谈到如何复兴汉室时,崔钧认为“承百王之弊,值厄运之会”的今日,已然做不到纯法八世(三皇五帝),如今惟一能够挽救社稷的办法,便是用霸政。

刘景继续往下看,越看越觉熟悉,崔钧所提倡的“弃德教而用霸政”的言论,和他近来拜读的某书中观点颇有雷同之处。

刘表或许不是争霸天下的料,但于文学方面,却有功于世。且不说其所办官学,更胜许都太学,单说书籍一项,乱世以来,士民流离,典籍亡佚不知凡几,刘表安定荆州后,乃“遍求遗书,写还新者,留其故本,于是古典坟集,充满州闾。”

可以说,刘表藏书之丰富,若称第二,当世无人敢称第一。

当然了,现在都白白便宜了刘景。

刘景近日正好在读崔寔的著作《政论》,而崔钧乃崔寔从子,其所写文章参考了《政论》,所以才让刘景生出熟悉之感。

事实上崔钧并没有一味照抄《政论》言论,他的一些个人观点亦令刘景感到眼前一亮。

但不可否认的是,崔钧有《政论》作参考,堪称高屋建瓴,这让他在面对一众竞争者时占尽优势。

崔钧才学本就冠绝诸生,又有崔寔这么一位文学家、政论家、思想家加持,第一舍他其谁?

…………

“铛!铛!挡!……”

午后,清亮的钲声响彻于空旷的大堂内,仅剩的几名考生面露惶急之色,在监考们的一再催促下,磨磨蹭蹭的上交了考卷。

相比于空旷的正堂,此时隔壁便坐内却是坐满了人。

每名考生少则数千言,多则上万言,上百名考生就是数十万言,刘景不可能一一详看,他让诸葛亮、王粲、庞统、蒋琬、韩暨、刘先等僚臣与宋忠、綦毋闿、司马徽等监考一同阅卷,遴选出优秀佳作,上呈刘景过目。

当最后几份考卷送过来,刘景大略扫了一眼,见并无出奇之处,轻咳一声,继而对室中众人道:“眼下考试已经结束,诸君以为此次对策,谁为第一?”

宋忠作为考试的主考官,当先开口道:“博陵崔州平文章精妙,政治得失,军国计略,无所不通,可谓博达,当为第一。”

王粲轻轻颔首道:“崔州平虽承前人之惠,亦有其独到见解,诸生无有过者,可为第一。”

诸葛亮心里很是为好友感到高兴,笑道:“崔州平乃冀州名士,此番参加考试,非其本意,以其才略,第一当之无愧。”

其余众人也都表示认同,崔钧夺魁,算得上是众望所归了。

刘景当即顺应人心,点崔钧为第一,接着与众人商讨二三名。

既然第一名给了崔钧这个北人,为了平衡,第二名无论如何不能再给北人,必须给荆州人。

司马徽、王粲等人提名刘廙,宋忠、庞统等人则提名习祯,二人得到了最多人的支持,而诸葛亮与众人不同,提名杨仪。

杨仪名望,远不及刘廙、习祯二人,诸葛亮过去并不认识杨仪,对他知之甚少,然而杨仪一篇策论写得精彩绝伦,全文数千言,诸葛亮读罢拍案叫绝,直呼:“杨威公真王佐之才也!”

对于诸葛亮如此看重杨仪,刘景一点也不觉得意外,历史上诸葛亮就十分爱惜杨仪的才干,即便他和魏延势如水火,互不相容,诸葛亮也不忍有所偏废。

刘景低头重新翻看杨仪的策论,不得不承认,尽管杨仪性情狷狭,品德有亏,但也确实才华过人。

正是因为有着令人称叹的才华,历史上杨仪奔关羽,则关羽看重之,见刘备,则刘备厚遇之,入相府,则诸葛亮视为股肱。

对于杨仪其人,刘景心中尚有疑虑,并不急于下决定,目光随之转向刘廙、习祯的考卷。

刘廙的文章同样十分精彩,只是多为儒家之见,频繁引经据典,动辄春秋之义,圣人之言。

刘景对刘廙的评价是,文章过于杨仪,而策略逊之。

刘景手指无意识的敲击书案,心里反复思量,如果选才,就选杨仪,如果选德,就选刘廙。

至于习祯,才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