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皇太极如今文功武治都略优于其余势力头领,但他麾下文臣武将也都有着明显的各自派系。 不过是在他的控制下,掣肘的不是很明显罢了。 目前大家都想着劫掠大明,有着共同的利益,没有进化到内斗越发严重的那一步。 或者说随着皇太极皇权的稳固,清廷高层的内斗暂且被压制住了。 目前皇太极通过政治打压和分化拉拢,以及有着足够的利益目标,把他们这些小团体拧成一股绳,为他所用。 满洲高层被他强行拧在一起,但满人与汉人之间的矛盾依旧是横生无解。 就算皇太极大力鼓励这些投降的汉人与满人结亲,清廷内部的派系依旧泾渭分明。 毕竟连他的亲兄弟们也都不跟他一条心,想着凭什么我不能做皇帝之类的心思。 汉人在他们这些满人高层眼里都是奴才。 从大凌河城归降的明将陈锦建议大军宜直抵中原,全力攻北京。 “北京一破,山海自开,河北传檄而定矣。” 祖可法也倾向先取北京: “要先取北京,乃是汉国首城,虽费些功力,得了北京,各处城池官兵人等,自然星夜归降。” 大凌河降人们多建议皇太极率“大兵西征,或成北京大事。” 他们早就在几次抢掠当中尝到了甜头,也十分清楚大明的勤王兵越来越弱。 只要耗费些人马进攻京师,皇宫定然能够被清廷所得。 到时候他们就不是大明的贰臣,而是大清的有功之臣,还是从龙入关。 直接把祖孙几代的苦都给吃了,剩下就只有享受荣华富贵,逍遥快活。 也有人说千里迢迢进攻北京,风险太大了,到时候各路明军来援,他们还得守城,这不是他们擅长的。 先不取北京,取山海屯住兵马,那时关外各城人等,都愿同祖总兵(即祖大寿)投降。 这些祖大寿之前的部将,都想着祖大寿会投降。 当初说好的一起投降,结果你跑了回去当大明的忠臣,把我们哥们兄弟子侄辈全都撂在后金这里当人质。 幸亏皇太极不是努尔哈赤,要不然他们这些人有几个还能活下来的? 尤其是大明越发的孱弱了,祖总兵还当大明的忠臣做什么? 自从袁崇焕死后,辽东诸军就真正进化为地方军阀了。 他们只管向大明朝廷每年讨要军饷,不怎么真心干活。 甚至连勤王都不愿意去,都害怕打着打着,得了袁崇焕的下场。 特别是以祖大寿为首的辽东将门。 吴三桂对于崇祯皇帝也颇有些不信任,当初他年轻也跟着袁崇焕去勤王来着,可谓是记忆深刻。 就算祖家人出征去勤王,祖大寿也一般不离开军营,不给崇祯机会。 崇祯也不信任祖大寿,但又得捏着鼻子用他。 否则山海关以及辽东一线,还真没有人给他守着。 当然更多的清廷朝臣主张直取山海关。 关外八城先放置一边不取,以海上乘船直抵山海水门,从水关攻入。 山海关一破,关外八城“不战自败矣”。 这种说法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 重要谋臣宁完我也认为山海一得,八城自为我有,打成一片,再图西举,才是正确的做法。 得防着狡诈的贺今朝一手。 特别是现在入主京师,容易被贺今朝针对。 他万一想要利用大明旧臣一同来抵抗我大清,岂不是变相的把所有人都推到了大清的对立面? 这不利于我大清笼络明廷治下百姓以及士绅们。 随后宁完我又提出假以时日“从宣大入手”,借着与贺今朝结亲去送亲的时候和名义下手,搞得天下皆知。 让天下人都知道反贼贺今朝是与我大清相互勾结。 呸,互为翁婿之谊。 到时候我们掉头就徐趋北京,长堑久困,相机夜袭。 谁敢来援,就打谁。 若北京一得,山海一闻,祖帅不召自来,大事规模方有次第。 关键是贺今朝他在想要举起正义大旗,根本站不住跟脚。 你一个汉人与外族人勾结的大明反贼,还想着为大明报仇,岂不是徒徒让人笑话? 宁完我的这番话,深得皇太极之心。 现在攻打京师的策略是行不通的。 群臣对于进兵路线,攻取目标都提出了许多建议。 但总结起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