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三章人总会成长的(求月票)(2 / 3)

人才,让他顶在前头。

可在此之前,与傅宗龙一同被抓的邵捷春,自知无法出狱,于是在狱中服毒自杀,没有看到傅宗龙出狱的节目。

傅宗龙出来之后,总觉得有些不真实。

崇祯以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的官职让傅宗龙接替卢象升,总督各镇援兵,并赐以尚方宝剑。

但傅宗龙看着清军传来源源不断捷报,立即让他陷入了工作当中,想要遏制住清军。

经过他不眠不休的研究,发现目前只有一个办法。

那就是不可轻战,严加防守,伺机反击。

可当他觉得有机会反击的时候。

最让他绝望的事是,随着卢象升高起潜的战败,傅宗龙此时虽名为总督,实已无兵可督。

属实是光杆司令了。

除了研究战报之外,还能有什么作用?

难不成放出来又是背锅用的?

毕竟他总督天下勤王兵马,清廷如此肆虐,责任在他啊!

为什么朝廷那么多的大臣都不举荐,偏偏举荐一个在诏狱里吃牢饭的人?

还不是因为清军几次入塞劫掠,让许多大臣都明白,好好干事能有什么好下场?

看看那些好好干事大臣的下场?

不如直接摆烂,少干少错,还能保住性命。

傅宗龙好不容易出去收拢溃兵,把虎大威、杨国柱等残兵纳入麾下。

结果因为傅宗龙与与杨嗣昌、高起潜意见亦不一,以至崇祯降旨责备他,他率残部到了京师外面,都不准他进入。

故而傅宗龙总督天下兵马对抗清兵,先体会卢象升的路线,跟自己人先对抗一阵吧。

毕竟“攘外必先安内”!

内都安不了,如何能攘外啊?

杨嗣昌倒是把这个谋略贯彻到底了。

洪承畴带领数目庞大的勤王军北上勤王,希望皇帝能够给他们下发军饷,否则路上难免会哗变,还不如不去勤王。

可崇祯已然是个穷逼了!

内帑都掏不出来二两银子,他开始向勋贵们借钱。

因为崇祯经过清军的几次入塞劫掠,也明白了一个道理。

那就是勤王兵是需要吃饭的。

否则山西巡抚、总兵耿如杞、张鸿功的旧事在重演,崇祯也遭不住。

至少要保证勤王兵不哗变呐!

经历过几次之后,人总是要学会成长的。

无论是崇祯还是他底下的大臣,都成长起来了。

至于给勋贵们还钱,崇祯都没想着要还这件事。

你们世代接受皇恩,到了国家危急之时,不得帮忙填窟窿?

谈还钱那不就是俗了?

一个皇帝成为失信人员以及老赖是非常严重的。

你看他下一次还能不能借到几十万两银子。

大明的财政已经快要崩溃了,崇祯能不能收上税银,补充下一波军饷,还是个未知数呢。

甚至借钱的人还会被没有给皇帝借钱的人嗤笑,看看蠢逼是怎么被皇帝骗的?

皇帝如此失信的行径总算是,解决了勤王兵的吃饭问题,让勤王兵他们不至于跟着清军劫掠,过于频繁的举动。

毕竟京师周遭的百姓,除了被清军劫掠外,还得被欠饷的明军劫掠。

属实是本以为大明天军到了是解救他们的,没想到不仅没有把他们从泥坑里带出来,反倒把他们脑袋也踩进泥坑里。

勤王兵没有把被抢掠百姓割下脑袋,再把头发剃成清军的模样,就已经算是这帮勤王兵有点良心。

但不多。

多尔衮见明军如此畏惧,更是心生不屑。

因为大明京师周遭已经被清军洗劫几次,多尔衮见部下劫掠的物资并不是很喜人,向西劫掠到山西边境,再远就直接就pass掉。

锤匪贺今朝是有实力与大清在野外对战的,且己方是来抢掠壮大自身,而不是帮助大明去削弱贺今朝。

再加上从河北往山西的道路也并不是那么的好走。

尤其是皇太极在出兵前也嘱咐他,此番出兵真正的目的是劫掠大明。

而不是要置气与贺今朝相互争斗。

前几次争斗,他们都没有占到便宜,再去也没必要。

大明周遭足够富裕,只要咱们也能劫掠许多人口,慢慢崛起,将来有的是机会讨伐贺今朝。

贺今朝占据四川吞并大明壮大实力,咱们大清也得趁着劫掠的机会壮大实力,如此方能不落下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