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七章 刘存旭下扬州(1 / 2)

明末大寨主 渤海郡公 1589 字 10个月前

对于童子军的改革,也是楚行在这个时代,小心翼翼展开后,进行的现代教育的一个尝试。

因为师资力量极其匮乏,除了一些开明的士大夫、传教士之外,真正能够挑大梁的只有他自己。

而且楚行自己也忙碌的很,这就注定这种方式短时间内很难大规模展开的。

只能先培养那么一小戳人才,而且还无法花费太多的时间培养。

只能是选择最优秀,自学能力最强的那一批人进行培养。

楚行培养他们的目的也不是让他们能成为科学家之类的,楚行只是希望能够培养出来有一批种子来,然后让这些种子担任老师,教导更多的人而已。

这也是为什么要在童子军采取高年级生教授低年级生的缘故。

楚行自忖,童子军的孩子们长大成人之后,肯定是最尊重学长的一批人了,因为他们的知识,往往便是来自于学长的传授。

讲武堂、国子监、童子军,这就是楚行目前所采取的三种人才教育方式,每一种的教育方式乃至学生的对象都是不同。

御学堂的学生都是现役军官,这些现役军官的身前乃是弃笔从戎的士子。

国子监的学生乃是普通学子。

而这两个群体的学生入学之处一般都是十几岁甚至二十几岁了,放在这个年代来说都是成年人了,三观已定,接受能力不强,但是简单培养一番后也能勉强可用。

而童子军的学生清一色都是孤儿,而且年纪偏小,没有家庭束缚,同时三观尚未形成,如同一张白纸一样,楚行爱怎么培养就怎么培养。

而这一次登极恩科里那些算学以及杂学成绩优异者,都将会被补充到国子监里学习。

不过这些人里头并不包括刘存旭。

作为一个传统家庭培养出来的士子,他能够读书就已经不错了。

刘存旭家里也没有条件让他去读什么兵书杂学,算学也只能算是勉强。

他真的拿得出手的,便只有楚行极其看不上的四书五经,以及还算是不错的史学和策略。

不过这也算是不错了,毕竟人是可以在工作岗位行培养了。

用老朱的教书育人的理论,便是德行操守都不错的人才,是可以重用的。

楚行即便是想要革新,但是在出现巨大的成果之前,还是要沿着前辈的老路往前走的。

徐州院试的考试成绩出来后,刘存旭以第六十七名上榜,成为了大乾王朝的第一批新科生员。

刘存旭考中新科秀才后,并没有着急着返回老家,而是继续在徐州城里带着,准备参加不用多久后举行的乡试。

为了确保四月份能够准时的举办会试,各地的县试、府试、院试不仅仅是合并在一起考试,而且距离乡试的举办也是没有多远。

而为了让新占领去的学子们可以参加乡试,这一次乡试就地就在徐州举办,预计参加的人数恐怕会有好几百人。

因为不仅仅是徐州府的这些新科生员,其他非占领区的学子也可以来。

哪怕是前明的秀才们,大乾的布告上也是允许他们考的。

大乾王朝的这一次登极恩科,前明的秀才只要愿意都可以来直接参加乡试,不需要非得是禀生之类的。

很多以往连乡试都没资格参加的明朝秀才们听闻后大为意动,不少人都是提前跑到了徐州参加乡试。

院试和乡试的举办时间间隔很短,刘存旭还没来得及休息几天调整状态呢,乡试就是开始了,而这一次乡试的参加人数比他预计的还要多,一共竟然有八百多人报名应考。

虽然其中大部分都是新科生员,但是前明的秀才们也是占据了半数之多。

乡试也是三天,考试的内容也是院试类同,只不过题目肯定是更加困难的,这一次刘存旭为了脱颖而出,也是使出了浑身解数,等考完后整个人都感觉要虚脱了。

等到放榜之日后,他和赵文章等几个一同参加乡试的人一大早就去等候看榜了。

这一看不要紧,他竟然是发现自己的名字位于前列,虽然不是前三,但却也是位于第四名。

这要是换成殿试的话,可就是二甲头名了。

这让他兴奋异常,因为他终于考中举人了,哪怕这举人是大乾王朝的举人,但也是举人啊,而且更重要的是,哪怕是后续会试落败了,但是也能够当一个七品官了。

他的至交好友赵文章同样没有落榜,只不过名次低了一点,只有两百多名。

这一次大乾控制下南直隶各府乡试,八百多人应考,但是选拨的人数就足足有两百五十人,可见录取的概率还是很大的,但是这对于考生而言重要吗?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考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