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六章 燃眉之急(2 / 3)

明末大寨主 渤海郡公 1703 字 10个月前

br>
而豹骁千户所千户,才是秦去疾。小家伙虽然失望,但是也反思了一番,又经过了胡爷的开导,知道自己飘了,便准备沉下心来带队伍。

在小家伙看来,自己怎么搞,也比孙玉秀要强。

至于陈二牛、贺九牛、钱进最终起码都是千户级别的,只是目前队伍军官不够,只能暂时等待,但是他们在大都府的地位不变,这一点楚行还是很人性的。

除此之外,大都府下面,还有直属部队,比如辎重千户所,工兵千户所,虽然是辅助部队,但是规模一点不小,各有五百人,主要是东镇庙的熟手以及大量的明军俘虏。

辎重部队,是非常重要的,他一点也不比正规部队的作用差,要知道很多时候,是要靠他们运送弹药和箭矢的。

至于工兵千户所,虽然是个新的组织,但是人家挖壕沟,挖地道,那都是一把好手,关键是技术活,一般人都玩不转。

此外,还有一些人是有属于自己的直属部队的。

比如,陈二牛,这家伙一直不争不抢,所以最大规模的重甲步卒是归他所有,如今重甲步卒,被楚行安排了二百多人。

炮兵部队,如今也在扩编,不靠谱的罗三炮,如今也越来越靠谱了,随着源源不断会使用火炮的俘虏加入,这个队伍的人员,也在扩编。

至于斥候,最近战损着实有点高,先前的斥候队长,在突袭陈家庄的时候,因为情况不明朗,被一群土匪割了脑袋,现在的斥候队长姓霍。

原名叫霍去疾,后来赛八仙告诉他,历史上有个霍去病,你们两个这名字相似度太高了,你可能震不住,而且你们斥候的战损太高了,便给他去了个新名字,霍东镇。

说是这个名字可以镇的住命,果不其然,他的上司都阵亡了,轮到他做斥候队长了。而且他还赶上了形势大好的时候,如今这斥候队有马五十余匹,号称救民军中最富裕的队伍。

此外,还有弓箭手队伍,如今的弓箭手比之前富裕了许多,有弓箭手二百五十人,楚行也没小气,给了他一个千户的职务。弓箭手的千户官也姓安,老家是济南府人,之前跟着钱进,是最早投降救民军,而且积极改造的一批人。

其实这般安排,楚行已经很用心了,但是依然并不是非常满意。

对于救民军来说,培养军官一直是非常用心的一件事情,首先救民军自从在东镇庙落脚以来,与朝廷,与其他山贼之间的摩擦,便非常频繁,战士们参与战斗的频率非常高,能够活到今天的,几乎都是精华之中的精华。

其次,不论是思想教育,还是文化教育,楚行一直没有放下,从亲自上阵到李宗为、赛八仙、钱进,都是轮番轰炸。

再次,便是频繁的军事演习,以及战后的推演,让军官可以迅速成长。

但即便是这样,因为快速膨胀,军官依然处于一种极其不够用的情况,尤其是特殊兵种的军官,即便是楚行想要培养也没有机会和渠道,只能抓现成的取用。

所以,便能看得出来,楚行想要提拔虎贲军的原有的优秀少年,担任军官的意图,到底有多急迫了。

当人事工作安排好之后,军装便作为一件紧急的工作,显得迫在眉睫了。

之前人少的时候,大家都很不正规的时候,有什么穿什么,条件好的穿官兵的衣服,条件不好的则靠抢劫来的衣服穿着,而且五花八门,有穿僧袍的,有穿道袍的,有穿着大户人家的圆领衫的,有穿戏班子的戏服的,最可恶的是有将人家大户小姐的内—裤顶在头上当帽子的。

楚行呵斥了好几回,也没有办法,因为有些士兵,家里真穷,一家人就那么一两件衣服,平时谁出门,谁穿衣服。

而救民军作为东镇庙精神的象征,总是穿的那么惨,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为了方便,楚行直接将军队的衣服定位为蓝色,因为这种颜色辨识度相对比较高,只要不需要穿铠甲的士兵,以后就是统一蓝色军装,打绑腿,像极了近代的军队。

不过也有一点,让楚行非常头疼,那就是布匹的问题。

其实,早些年大明并不缺乏布匹,因为明太祖朱元璋定下了一项国策,他曾经命有地5—10亩的,需要种桑麻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地方官督促不利的,要处罚。

楚行曾经翻阅过松江府志,单单是宋江府,每天销售的松江布,要在15万匹以上。根据嫂夫人估算,大明全年,布匹的产量,能有两千多万匹。

这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但是这一切都在自然灾害面前被打破了。

大家伙连饭都吃不上,谁有心思去种棉花?

楚行每一次抢劫,也非常头大,因为他们抢劫来的物资,铁,粮食,盐巴都不算是非常稀缺,唯独布匹,简直成了他的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