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4 章(2 / 3)

这是个开放式题目。君可为君子,君主,夫君,对神的尊称,如《汉书·郊祀志上》:晋巫祠五帝、东君、云中君、巫社、巫祠、族人炊之属。

也可以指一种封号,例如:《逸周书·谥法》:赏庆刑威曰君,从之成群曰君。

也可以作为动词,寓意为统治、主宰,《尚书·说命上》:天子惟君万邦,百官承式。

赵恣了然,又看向靠坐在柳树边的赵家三房两个小子,问道:“怀民,怀德,你们认为:何为君?”

咬文嚼字是赵怀德最害怕的事情,他暗戳戳地求助自家哥哥,用口型说出:我今天保证背下《论语》。

赵怀民这才松口,从脑海里搜出一些古诗文,回道:“君子慎其独也!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克己复礼为仁;君子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在自身不够强大时,藏拙是最好的保护色,他能做到的就是伺机蛰伏,静待消息。就像鬼谷子说:“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长短远近孰不知,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纵,乃可以横。”

人要审时度势,要有自知之明,不能高估自身的能力,也不能贬低自身能力,最好是认识自己。

等出了乐阳,到了盛京,总会有机会为原主讨回公道。

卫明辉看了看兄弟俩,又看了看怀兴,目光移开,又开始说起自己的看法:“君者,治辨(通“办”)之主也。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他将君与臣联系到一起,讲述了君臣相处之道,总结一句话: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原来是这样,我怎么没想到,大家好厉害”

赵怀兴是个能伸能缩的小屁孩,这会儿还知道拍马屁。

卫明辉不接茬,又抛出一个课业:君民之道。眼神在赵怀民和赵恣之间游荡,试探之意不言而喻。

他先是说了自家看法:“天子做民之父母,以天下为王。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圣人皆孩之,百姓皆注其耳目,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这段话的核心:把君民关系比喻为父母与子女,百姓要像对待自己的父母长辈一样对待君主,移孝作忠,孝顺长辈、尊者一样对待君主忠诚,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是修身侍奉亲人的根本。

从仁义礼教上教化百姓要听话,就像是听父母长辈的话一样听君臣的话。

赵怀兴眼珠子滴溜溜转,这次学乖了,没有自讨没趣,知道看卫大公子的眼神。

赵恣当然捧场,拍手叫好:“明辉此话言之有理,甚为精辟,我等叹为观止”

千穿万穿马屁拍不出穿,不管他处于什么目的,总是要给点面子。

赵恣也不敢太刻意冷落,只得接话:“以孝事亲,可谏;以忠事君。亦不是愚忠,也可谏。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他肯定了君民关系如家庭父子关系这一说法,进一步提出:在家庭关系中,父亲有错,儿子可以劝谏,同样道理:君主有错,百姓亦可以匡救,从伦理道德上面来说:孝是家庭关系的纽带,移孝作忠也是为了巩固君主教化于民,驭于民。

“所以咱们圣上在朝中设立左右御史大夫,也是百姓之耳目,必要时扶正百官之一言一行,匡正宫中府中不良习气”

卫明辉是个典型的保皇派,说话谨小慎微,时时端着,捧着皇室。

是个合格的儿子,不是个合格的封建臣子,因为他手上还有几条命,注定一辈子也洗不干净。

赵怀民也很识趣,点点头,他认为:辩论辩论,赵恣他们有表达观点的权力,本人并不苟同那些观点。

他认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私一人。事由于主,行之在臣;赏出于主,财出于民;法出于主,受之在臣”

如果没有臣民,哪里来的君?所以民才是根本,这是亘古以来历代王朝更迭的重要原因:百姓是基础,基础不牢固,地动山摇。

赵怀兴坐不住了,噌一下站出来反驳堂哥的观点:“君为贵,社稷次之,民为轻,方为大统。为人民之君,统治人民。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欲为民,尽民道”

君臣分工不同,代表的地位也是不同,生而为君,就做好君主的指责之事,生而为臣,就做好忠君之道,生而为民,就做好“亲其亲,长其长”之道。

赵怀兴强调尊卑之道,赵怀民强调是注重民生百姓。间接地撼动了地位尊卑之分,挑战了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