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西域见闻(2 / 4)

着这一句:“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刘璃坐在刘彻身边,偷偷的观察着刘彻的表情,却见他神情颇为激动而震撼的看着眼前的阿娇,眸光中有光亮闪过。

这样的表情……有点像见到了情郎的怀春少女呢!

大殿内的声音感染了守在殿外的守卫,于是这句话便口口相传,响彻未央宫的每一个角落。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洪亮的声音甚至传到了隔壁的长乐宫去。

如今已经不问政事的王太后隐约听见传来的声音,有些好奇的询问身边的宫人:“这是什么声音?”

宫人也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匆匆跑出去问询了一番,总算知道了个大概,便又跑回来向王太后汇报。

王太后静静的躺在软榻上,听完了宫人的讲述,随意挥了一下手中的蒲扇,这才缓缓的开口道:“倒是挺振奋人心的一句话。”

宫人的神情也显得有些激动:“是呀太后,如今这句话也感染了我们长乐宫的守卫,好多卫兵都想加入攻打匈奴的队伍中呢。”

王太后神情淡淡的,看不出喜怒。

自从元光五年那场巫蛊之乱后,王太后在朝中基本没有了话语权,曾经的田氏彻底败落。和田氏有关的那些官员被罢免的罢免,被斩首的斩首,所剩无几。

她之前一直想不明白,自己曾经孝顺的儿子怎么回如此对自己这个生他养他的母亲。甚至一度怀疑,他是不是中了什么邪术。

如今她反复的在心中默念这句话,突然明白了过来。

哪里是她的儿子变了?分明是她触及到了他天子的利益,所以他们母子才会如现在这般离了心。

她的儿子啊,是一个比先帝,甚至是比文帝陛下和高祖皇帝更加有野心的帝王。

**

宣室殿内,张骞口若悬河的给三公九卿们讲述了他这十几年来的经历,以及如何从匈奴的看管下逃了出去,和堂邑父一起继续向西寻找大月氏。

还有他们为了寻找到大月氏,而见到的其他几个西域国家。

“我们偷了匈奴的马,和几个从西域国家来的人一起逃跑,一路向西跑了十几天,才离开了匈奴人的控制范围,之后我们抵达了大宛国。”

“大宛国的国王知道我是大汉的使臣,非常高兴。我便与国王说明了我的目的,随后大宛的国王便安排人送我们去了康居国,最后又从康居抵达了大月氏……”

张骞口述自己的经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还有西域异国的风土人情,他都绘声绘色的说了出来。

两边的史官也在一边听着张骞的述说,一边奋笔疾书,记录下他的话。

大月氏最开始活动于河西走廊一带(大概在甘肃附近),因为他们的国王被匈奴人给杀了,所以不得不被迫西迁。在迁徙到了伊犁河流域之后,打败了当地的塞族。

但没过多久,匈奴人联合了乌孙国再次打败了大月氏,大月氏不得不继续向西逃跑到了巴克特里亚(今帕米尔高原附近)。

刘璃坐在一旁听得津津有味,一边听还一边闭上眼睛点开了系统提供的世界地图,将张骞说的几个地理位置给标了出来。

这种见证式的听讲,沉浸式的聆听还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若是有一盘瓜子就更好了!

所以这个大月氏迁徙的活动几乎横跨了整个东亚,中亚和南亚地区。

她颇有趣味的想,据说被大月氏打败的一部分塞族人,就逃到了古印度地区,之后经过发展和演变,就成了现代印度人的祖先。

啧啧啧,历史真是个奇妙的东西。

经过长途跋涉的张骞终于抵达了经过两次迁徙的大月氏,只可惜大月氏被匈奴人给打怕了,而且大汉距离大月氏又非常的遥远,所以不愿意联合大汉再打回去了。

更何况,他们已经打败了这个地方的原住民,占据了他们的土地,有了崭新的家园,没必要在回去了。

张骞说服了很久,大月氏的国王都不愿意,没办法张骞也只能选择返回。返回的时候,张骞为了躲开匈奴人的地盘,特地选择绕路走。

这个时空的张骞运气好一点,遇见了陈非。历史上的张骞运气不好,特意躲开匈奴地盘,却还是被匈奴人给抓住了。

听完张骞如此惊心动魄的行程,大家都为张骞的勇气感觉到敬佩,这已经不是风餐露宿一个简单的词语能够形容的艰辛了。虽然他没有完成最开始的使命,但是他这次出行的意义却是极为重大的。

至少大家都知道,在遥远的西方,还有更加广袤的天地。

阿娇按照之前刘彻写好的文书,宣布道:“封张骞为太中大夫,赐堂邑父为奉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