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業第二大收購已敲定:百度接盤PPS
百度接盤PPS已敲定
國內視頻行業第二大收購案已經暗中敲定,行業格局將面臨第二次大洗牌。消息人士向新浪科技透露,百度收購PPS網絡電視(PPS.TV)已經基本落定,收購價格將在3-4億美元區間。正如業界此前所猜測,以網頁端正版影視劇內容見長的愛奇藝(愛奇藝屬百度控股公司),正試圖通過收購來彌補自己在網絡電視直播和客戶端領域的短板,為未來獨立IPO增加籌碼。
收購已敲定
百度收購PPS的傳聞最早在今年3月傳出。當時,百度和PPS同時否認了這一消息,尤其是PPS方面公開予以否認澄清。不過,來自業界的多方消息證明,3月的否認只是雙方為了轉移外界注意力放出的煙霧彈。
消息人士向新浪科技透露,百度收購PPS案已經基本落定,收購價格將在3-4億美元區間。這也意味著,去年3月優酷以100%換股方式收購土豆網后,視頻行業將出現第二個大額的收購案,行業格局迎來第二次洗牌。
百度和PPS在3月否認收購傳聞的行為,在當時就遭到了業界諸多聲音的質疑。有說法稱,當時百度已與PPS簽署投資意向書(Term Sheet),即將進入盡職調查階段。如今看來,這些質疑聲音比PPS的官方否認更接近事情的真相。
去年11月,百度在美發債15億美元。業界普遍認為,現金流充裕的百度發債是為進行收購。目前看來,百度發債后除了會在移動互聯網領域進行收購外,15億美元資金將有很大一部分被用于愛奇藝業務上。因為就在發債前兩周左右,百度決定回購私募投資普羅維登斯資本(Providence Equity Partner)持有的愛奇藝股權。回購后,原本持有愛奇藝53%股份的百度將擁有愛奇藝的絕大部分股權。而如果傳聞的收購價格屬實,收購PPS將再度花費百度3-4億美元。
行業格局更趨集中
去年3月,優酷借收購土豆網坐上國內視頻行業市場份額第一的位置。而從那時,競爭白熱化的視頻行業格局已經顯示出集中化的趨勢。
新浪科技從業內人士處了解到,國內視頻公司之間的洽購在2011年時就已非常頻繁,其中又以客戶端公司PPTV、PPS與搜狐、樂視等幾家網頁端公司的接觸最多。當時,國內視頻版權價格被炒至史上最高點,而赴美上市窗口又呈現收緊乃至關閉的狀況,不少視頻公司開始謀劃出售。業內普遍的說法是,PPS從去年開始就已經和國內所有潛在的大視頻公司進行過洽購接觸。
如果百度收購PPS最終實施,國內視頻行業的格局無疑將更加緊湊。愛奇藝和PPS的組合將直接挑戰優酷土豆的行業第一位置。盡管國內有關視頻公司市場份額排名的爭議一直存在,但在網頁端,優土組合、愛奇藝、搜狐視頻和樂視網等無疑已是主要的玩家。如果百度收購PPS成功,愛奇藝就具備了挑戰優土組合的體量和實力。
百度為愛奇藝添籌碼
正如業界此前所猜測,以網頁版正版影視劇內容見長的愛奇藝,試圖通過收購來彌補自己在網絡電視直播和視頻客戶端領域的不足,為未來獨立IPO增加籌碼。而母公司百度就是收購的執行方。
一直強調正版影視劇版權的愛奇藝主要的受眾群體在一二線城市,而成立于2005年的PPS憑借先發優勢和早期的客戶端模式,早已在國內的二三線乃至三四線城市占據巨大的裝機量。根據官方此前公布的數據,PPS客戶端目前的裝機量已突破5億,月度活躍用戶數1.6億。艾瑞數據則顯示,PPS的日均瀏覽用戶數在同類競爭對手中位居第一。
由此可見,收購PPS彌補愛奇藝在客戶端和網絡直播業務上的短板。作為母公司百度最為看好的業務之一,這一收購無疑能增加愛奇藝未來獨立上市的籌碼。
不過,在視頻行業草莽階段生長起來的PPS歷來存在盜版的問題。如果百度在收購PPS后將其和愛奇藝組合上市,還必須洗白PPS的盜版問題。
整合還是獨立?
無論從業務形態還是優酷土豆的先例來看,雙品牌的獨立運作可能是百度收購PPS后最可能采取的策略。當然,擁有版權優勢的愛奇藝和擁有終端優勢的PPS,仍舊存在資源整合的空間。
由于優酷和土豆網的業務模式趨同、網站用戶重合度高,因此優酷土豆合并后雙方的整合并未能顯現出良好的經濟收益。例如,去年第三及第四季度,優酷土豆的凈虧損呈現環比擴大趨勢。而優酷土豆整合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也開始被曝光,有說法稱優酷在整合過程中有意架空土豆網中高層,從而引起土豆網員工內部動蕩。
與優酷土豆相比,PPS和愛奇藝結合的優勢在于雙方業務的互補程度較高。除了客戶端的裝機量優勢外,PPS的電視直播業務也是愛奇藝還未有精力顧及的。而眾所周知,隨著國內觀眾追逐熱播劇和綜藝節目的氛圍日益濃厚,這塊市場所蘊藏的商業價值巨大。
此外,擁有版權優勢的愛奇藝也能夠為PPS提供版權資源的支持。上文提到,PPS一直存在盜版問題。如果愛奇藝與PPS整合上市,后者必須解決盜版這一硬傷。而一直強調版權優勢的愛奇藝無疑能夠為PPS提供這種支持。
也正是因為PPS和愛奇藝的業務形態存在較大差異,收購后雙方保持雙品牌獨立運營的可能性,將大于統一品牌名的可能性。一方面是兩種業務模式存在較大差異,運營團隊的整合會比較困難。另一方面是兩個品牌都已經建立起比較大的品牌價值和穩固的受眾認知,統一品牌反而可能使兩塊業務遭受定位模糊、品牌損傷的問題。